首页> 中文学位 >汉维多重定语语序对比研究
【6h】

汉维多重定语语序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第二节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语料来源及其他相关说明

一、语料来源

二、转写符号与缩略语

第二章汉维多重定语研究综析

第一节现代汉语多重定语研究综述

一、现代汉语定语研究概况

二、现代汉语多重定语研究概况

第二节现代维吾尔语多重定语研究综述

一、现代维吾尔语定语研究概况

二、现代维吾尔语多重定语研究概况

第三节汉维多重定语研究评析

第三章 汉维语多重定语语序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

第一节现代汉语定语的构成

第二节现代维吾尔语定语的构成

第三节汉维多重定语语序的共同特征

第四节汉维多重定语语序的个性差异

第四章汉维多重定语语序的格局及其理据

第一节不同语言单位在多重定语中的分布顺序及其理据

一、名词在多重定语中的分布顺序及其理据

二、形容词在多重定语中的分布顺序及其理据

三、代词在多重定语中的分布顺序及其理据

四、数词在多重定语中的分布顺序及其理据

五、短语在多重定语中的分布顺序及其理据

六、动词在多重定语中的分布顺序及其理据

第二节板块组合对语序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多重定语是汉维语中都存在的一种句法结构类型。本文在梳理汉维语定语构成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对比,分析出两种语言在多重定语语序上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然后努力探寻制约这种语序的内在机制和动因,并将其放在世界语言范围的共性中进行探讨。 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确定本文的研究缘起,说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材料来源以及维语转写问题。 第二部分“汉维多重定语研究综析”。本章详细回顾了汉维语定语、多重定语的研究历程。可以看出汉语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描写语言现象的较多,解释现象成因的较少。维语相关研究很少,制约语序动因的研究更是无人涉及。因此汉维语多重定语的研究还有待于全面深入地展开。 第三部分“汉维多重定语语序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本章梳理了汉维语定语的构成情况,指出汉维语定语都可以由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象声词、主谓短语、述宾短语、偏正短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固定短语和复句形式的短语充当。但同时汉语定语还可以由区别词、述补短语、兼语短语、介词短语、助词短语充当,而维语则不行。维语后置词短语能够充当定语,而汉语则没有后置词;虽然两种语言中动词都可以作定语,但维语动词词干不能直接修饰核心词,其非人称形式的形动词和动名词才可以作定语。汉语动词词干则可以直接充当定语;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数词作定语时,汉语通常要和量词结合,而维语中则可以直接修饰核心词;当名词、人称代词、形容词、谓词性短语作定语共现时,汉维语基本语序是:领属性定语(领属名词、人称代词、名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形容词-名词(属性定语)-核心词。但两种语言在多重定语语序中还存有差异:维语中数词、指示代词、确定代词位置固定,通常置于谓词性短语之内,而汉语中数词、指示代词位置则比较灵活,可以置于谓词性短语之内也可以置于谓词性短语之外。 第四部分“制约汉维多重定语语序的内在机制和动因”。本章分析了名词、形容词、代词、数词、短语、动词在多重定语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动因,以及板块组合对语序的制约作用。文章指出,属性名词由于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通常紧邻核心词,和核心词构成具有一定称谓性的下位范畴。领属性名词定语所指明确,无需其他限定,所以通常置于多重定语的最外层;形容词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情状,但因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外于名词定语;人称代词一般充当领属定语,置于多重定语的最外层。指示代词和数词通常外于谓词性短语而内于形容词、属性名词;短语分为名词性短语和谓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大多充当领属性定语,所以置于多重定语的最外层。谓词性短语则内于领属性定语而外于数词、指示代词、形容词和名词;动词以作谓语为常,作定语时可以和核心词构成一个下位范畴,由于表示功用,所以通常内于名词定语。维语动词词干不能直接修饰核心词,需要转变成形动词或动名词后才可以。当以形动词形式修饰核心词时,一般内于谓词性短语而外于名词。当以动名词形式修饰核心词时,表示属性时,内于名词,表示领属时,置于多重定语的最外层。通常情况下,各类定语与核心词语义越近,离核心词就越近,否则距离较远,而且需要带有一定的形式标记。 人们理解语言,是将词和词,词和短语组合成板块后进行的,核心起着制约各板块的作用。核心不同、板块组合不同,都会造成多重定语语序的相异。 本章通过汉维语多重定语语序的分析,验证了Seilor、Greenberg、Hawkins、唐正大等人提出的语言共性,可以看出汉维语多重定语语序符合世界语言范围内的共性特征。 第五部分“结论”。总结本文要点,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