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美国穆斯林移民研究--以南亚裔和阿拉伯裔为主要对象
【6h】

美国穆斯林移民研究--以南亚裔和阿拉伯裔为主要对象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节 基本架构和主要内容

第五节 理论与方法

第六节 主要见解

第一章 美国穆斯林来源与构成

第一节 伊斯兰教移植美国

一.伊斯兰教传入美国的途径和时间

二.穆斯林移居美国的六次浪潮

第二节 美国穆斯林人口与族裔构成

一.美国穆斯林人口

二.美国穆斯林的主要族裔

第三节 美国穆斯林的地域分布

一.中西部地区

二.纽约

三.芝加哥

四.加利福尼亚

五.密歇根州的迪尔伯恩市

第四节 美国穆斯林群体的几个特点

一.内部结构的多样性

二.宗教信仰的虔诚性

三.社会参与的选择性

四.政治参与的成熟性

第二章 美国穆斯林的宗教派别

第一节 逊尼派穆斯林

一.南亚裔逊尼派

二.非洲裔逊尼派

三.阿拉伯裔逊尼派

第二节 什叶派穆斯林

一.十二伊玛目派

二.七伊玛目派

第三节 苏菲派穆斯林

一.苏菲派在美国的传播

二.苏菲派在美国的主要教团

三.苏菲派在美国的影响

第三章 美国穆斯林组织及其作用

第一节 美国穆斯林组织

一.宗教组织

二.政治组织

三.法律组织

四.慈善组织

第二节 美国穆斯林组织的作用

一.消除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偏见

二.促进穆斯林积极参与政治

三.增强穆斯林的认同

四.开展不同宗教间的对话与交流

第四章 美国穆斯林的教育

第一节 美国伊斯兰教育简要回顾

第二节 伊斯兰私立学校

第三节 穆斯林子女家庭教育

第四节 哈菲兹学校和哈拉喀学习班

第五节 穆斯林的大学教育

第六节 穆斯林的继续教育

第七节 伊斯兰媒体教育

第八节 穆斯林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第五章 美国穆斯林家庭与妇女

第一节 婚姻与家庭

第二节 家庭暴力

第三节 女性服装及其变化

第四节 女性穆斯林的社会参与

第六章 “9·11事件”后的美国穆斯林

第一节 9·11事件对穆斯林的消极影响

一.民间表现

二.职业场所与公共场合的表现

三.政府有关机构中的表现

第二节 公正理性的对待穆斯林群体

一.官方态度

二.媒体作用

三.民间理性声音

四.法律界的努力

五.执法部门的作用

六.社会教育的作用

七.伊斯兰组织的努力

第三节 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互动关系的现状

一.社会大众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看法

二.美国穆斯林对美国社会的看法

第四节 “9·11.事件”后美国处理族际危机的启示

一.政策要明确,焦点要准确

二.调查要合法,办案要依法

三.倾听族群组织声音,及时纠正错误

四.加强族际沟通,恢复族际信任

第七章 美国穆斯林的认同与适应

第一节 美国穆斯林的认同问题

一.三重认同

二.四种回应

三.五个挑战

四.六个困境

第二节 美国穆斯林的适应问题

一.政治适应

二.社会经济适应

三.宗教文化适应

第三节 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穆斯林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篇论文的目的。穆斯林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美国的历史可上溯到1870年代,现已发展为拥有大约800万人口的群体。美国穆斯林既有来自伊斯兰世界各地的后至移民,也有早就生活在美国的非洲裔和欧洲裔等皈依者。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前者。
   穆斯林移民来到美国,经历了由分散到聚合、由外来移民到美国公民的变迁,这其中既伴随着他们内部各种差异的存在与保持,以及一些共性的建构与塑造,又伴随着对美国主流社会的适应与反应、认同与隔阂,其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十分复杂和丰富。本篇论文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展示美国穆斯林移民群体的历史变迁和现实状况,探讨他们适应美国的过程和趋向,揭示他们作为移民共同体而存在的基本认同因素,以求丰富我们对伊斯兰世界之外的当代移民穆斯林的认知,拓展我国穆斯林学术界的研究范围。
   本篇论文的意义。从学术角度说,本篇论文主要有四点意义:
   第一,具有促进我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界拓展研究范围的意义。目前,移民群体研究是国际民族学与社会学界的热门课题,并由此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我国的民族学与社会学研究,基本上是以本土少数民族为对象的,而对国际移民群体的研究则比较薄弱。本篇论文对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促进作用。
   第二,具有促进我国宗教学伊斯兰教研究学术界扩大研究视野的意义。当今世界的穆斯林研究,其对象和范围都大大超越了传统的穆斯林研究的定义,它不再限于阿拉伯世界,也不再限于各个完整的和传统的穆斯林社会,还包括因国际移民而形成的穆斯林离散群体。我国学术界对穆斯林的研究,至今多限于国内和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而对移民穆斯林的研究则几乎是空白。本篇论文可以促进我国伊斯兰教研究学术界扩大研究视野,使我国的穆斯林研究得到不断拓展,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和更深刻地了解当今世界的穆斯林。
   第三,有助于促进我国民族理论界对“人们共同体”形成与演变进行理论创新研究。我国传统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共同体”由氏族、部落发展到了民族,民族融合后走向消亡。但当今世界人们共同体的存在形式,并非是这样直线发展的,而是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局面,其中国际移民在新环境里由散到合的重新凝聚过程及其多重认同,就是一个例子。如何解释当代国际移民群体的认同建构与差异性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们共同体,发展方向如何,本篇论文展示了美国穆斯林移民这样一个案例,有助于我们对民族理论进行新的思考。
   第四,为国际移民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案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国际移民的研究,基本上处在个案研究阶段,下一步将会向比较研究方向发展。任何比较研究都是在充分的个案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国际移民研究也不例外。国际移民比较研究可有两种模式:一是对同一国家内不同族源的移民群体进行比较研究,二是对不同国家的同一族源的移民群体进行比较研究。本篇论文对美国穆斯林移民群体的研究,同时可为这两种比较研究模式提供个案基础。
   从现实角度说,本篇论文的意义可为我国认识移民问题、应对移民问题提供参考。国际移民打破了传统国家的民族结构,使当今大多数国家不仅是“多民族国家”,而且是“多族群国家”。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多民族国家”,但会不会因全球化也成为一个“多族群国家”?这个问题事实上已露出端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我国的外来移民逐年增加,有的还形成了群体性的存在。本篇论文对美国穆斯林移民群体的研究,对我们认识外来移民问题并制订相应政策,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研究理论与方法。本篇论文主要运用移民适应与认同理论范式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与实地调查相结合、一般归纳与具体分析相结合、深描与浅描相结合,从不同侧面勾画美国穆斯林群体的内部面貌及其与主流社会的关系。
   基本成果。本篇论文对美国穆斯林移民群体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内容涉及他们的来源、人口与分布;所属的各种教派、教团,以及这些教派和教团在美国的宗教实践;各种宗教组织和世俗组织对维系穆斯林认同、维护穆斯林权益的作用;穆斯林子女的传统文化教育及其教育方式;美国穆斯林移民婚姻观念的变迁,穆斯林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家庭暴力,伊斯兰传统服饰的保持与变化,女性的社会参与;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穆斯林产生的消极影响,以及穆斯林和美国社会各界为消除这些影响所作的努力;最后,对美国穆斯林的认同与适应问题进行了概括性论述。
   主要见解。第一,美国穆斯林移民虽然存在三重认同--宗教认同、族群认同和美国公民认同,但这三种认同在人们的心里和实际生活中并非同等重要;尽管有些穆斯林移民宣称自己首先是穆斯林,或者首先是某某族裔,但绝大多数穆斯林移民都把自己的美国公民认同放在首位。而且,穆斯林移民的宗教认同和族群认同的意义,也无法与美国公民认同的意义相提并论。前两种认同对穆斯林移民权益的保障是有限的,而美国公民认同则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权益保障。
   第二,穆斯林移民来到美国是为了适应和融入主流社会,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他们与主流社会之间仍存在一些矛盾与隔阂,其原因我认为与其说是宗教信仰的不同,不如说是世俗文化的差别;因为,如果把二者之间的矛盾与隔阂视为宗教信仰造成的,那就永远难以解决,也无法解释宗教皈依现象;而如果视为世俗文化差别,那么,世俗文化则是可以变化的和相互适应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