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三届东北三省暨内蒙古自治区免疫学学术会议 >基于33年中国人群HBsAg和AntiHBs阳性率调查定量评估乙肝疫苗的作用

基于33年中国人群HBsAg和AntiHBs阳性率调查定量评估乙肝疫苗的作用

摘要

目的:目前广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重组疫苗,基因重组疫苗属于灭活疫苗,其对乙肝的预防作用仍需观察。中国于1992年广泛使用乙肝疫苗,乙肝感染率明显下降,但这中间是否是乙肝疫苗起了关键作用,还是有其他已知或未知的因素也一同发挥作用尚未见详细研究报告。本文基于1997年到2009年共33年有关HBsAg和AntiHBs阳性率的调查文献,对乙肝疫苗的作用进行了定量评估。rn 方法:所有数据原于1997年到2009年于中国学术期刊正式发现的文献。以每一年的文献为一个数据观察点,每个数据观察点至少应有10篇以上文献,不足10篇者,与近一年的数据观察点合并,其观察年取平均值,如HBsAg1977年有7篇文献,1978年有7篇文献,两者合并后共有14篇文献,观察年为1977.5。rn 观察年相应的HBsAg或AntiHBs阳性率采用中位数表示。由于抗体文献数量较少,故建立观察年与AntiHBs阳性率间的回归方程,用回归方程求出抗原观察年相应的AntiHBs阳性率,获得HBsAg和AntiHBs成对数据.rn 抗体作用评估模型建立rn 以AntiHBs阳性率为X轴,以HBsAg阳性率为Y轴作图,找出随抗体阳性率升高抗原阳性率明显下降的拐点(如无拐点,拐点按Y轴上的截距计算)。分析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是拐点以前为抗体对抗原升降的消长作用不显著的阶段,拐点以后为抗体对抗原阳性率降低有明显作用的阶段,假定100%抗体阳性率时抗原的阳性率为0%,那么抗原阳性率随抗体阳性率上升而下降的斜率(b)应为:rn b=(y-0)/(x-100)rn 式中x,y为拐点的坐标。rn 此为抗体作用的理论斜率(bt)。用拐点后的HBsAg和AntiHBs成对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其斜率为观察斜率(6o),此表示抗体与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比较两者的绝对值:如果其与理论斜率相似,说明抗体在抗原阳性率下降起主要作用:如果观察斜率小于理论斜率,说明有不利于抗原阳性率下降的因素在与抗体一同起作用;如果观察斜率大于理论斜率,说明另有有利于抗原阳性率下降的因素在与抗体一同起作用:如果抗原阳性率与抗体阳性率两者不相关,说明抗体在抗原阳性率下降中无作用。rn 结果:HBsAg和AntiHBs阳性率与观察年的关系明显不呈线性关系,经曲线拟和得方程:y=5.206+0.267*x-0.06*x2rn 由上述方程计算出拐点为:x=22.25;y=8.18(约为1987年对应的数据)rn 其抗体作用的理论斜率为:bt=(8.18-0)/(22.25-100)=-0.105rn 用拐点后数据建立的线性方程为:y=13.559-0.174*x(Rz=0.716;p<0.0001)rn 观察斜率为:bo=-0.174rn 抗体在抗原阳性率下降中所起作用的百分比为:(0.105/0.174)*100%=60.34%rn 结论:中国乙型肝炎发病率高,因此有关文研究文献较多,乙型肝炎抗原抗体阳率调查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检测抗原抗体的方法对调查结果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的,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独立研究文献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相关悬殊,这显然不是人群差异所致,而与检测方法有关,因此我们采用不同独立研究文献所报道的阳性率,取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为观察时间点的阳性率,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不同检测体系所造成的干扰。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文献调研的方法反而比实验方法结果更加可靠。rn 人群中抗体水平在控制传染病传播中有重要作用,但人群中抗体水平很低时,其控制传染病传播的作用并不显著,本文调查结果也有类似发现,当人群中抗体水平足够高时,其控制传染病传播的作用开始显现。就乙型肝炎而言,理论上讲,人群中AntiHBs100%阳性,其感染应该终止,由此我们可以在理论上估计出人群中AntiHBs阳性率足够高到100%时人群中HBsAg阳性率的变化趋势,将观察到的HBsAg阳性率的变化趋势与理论上的变化趋势比较可以对AntiHBs的作用做出评估。本文用AntiHBs阳性率足够高以后(1987年以后)的数据观察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下降的情况,发现HBsAg阳性率与AntiHBs阳性率升高相关,这与理论估计相符,但其下降的速度(1987-2009)明显高于理论估计,我们不主张单纯用抗体作用来解释这一现象,(1987-2009)中国社会发生明显变化,公共卫生水平和健康水平均有明显提高,其对HBsAg阳性率下降的作用不能忽视,由于中国于1992年广泛使用乙肝疫苗,所以AntiHBs阳性率的提高和HBsAg阳性率下降与广泛使用乙肝疫苗关系密切,其作用理论上讲为60%,其他有利于HBsAg阳性率下降的因素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值得深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