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学术讨论会 >青藏高原的斑岩铜矿及其成矿机制

青藏高原的斑岩铜矿及其成矿机制

摘要

本文对青藏高原的斑岩铜矿及其成矿机制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青藏高原盛产斑岩铜矿,可划分为四个成矿带:即玉龙矿带、冈底斯矿带、班公错怒江矿带和雪鸡坪矿带.玉龙矿带主要成矿年龄为41~36Ma(梁华英,2002)[1],为古近纪中期;冈底斯矿带主要成矿年龄为20~12Ma(芮宗瑶等,2003)[2],为新近纪早期;班公错-怒江矿带尚未获得可靠的成矿年龄,按国外相邻矿床推测为50~26Ma,属于古近纪,按国内金矿床成矿年龄推测为96~123Ma(李胜荣,2005)[3],属于白垩纪;雪鸡坪矿带主要成矿年龄为216~249Ma(黄崇轲等,2001;曾普胜等,2003)[4,5],属于中上三叠世.玉龙矿带、冈底斯矿带和班公错-怒江矿带均为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相互作用的产物,雪鸡坪矿带为中咱微陆块陆缘火山弧演化的产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