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 >三角褐指藻△15脂肪酸去饱和酶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三角褐指藻△15脂肪酸去饱和酶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摘要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一种富含EPA(eicosapentaenoic,EPA,20:5n-3)的海洋单细胞硅藻,其EPA含量可达到总脂肪酸的30%,说明这种藻存在高效合成EPA的酶系,成为研究微藻EPA生物合成的模式材料。2007年,Joint Genome Institute,Department of Energy,USA用Shotgun技术完成了这个藻的全基因组测序,把有关结果公布在http://genome.jgi-psf.org/上。本实验以三角褐指藻为研究材料,用具1,3-位专-性水解作用的脂肪酶和油包水(W/O)微乳液系统对三角褐指藻贮存脂质TAG进行脂肪酸分布的定位分析,结果显示,EPA在甘油的三个位置都有分布,但2位上分布量较少,在1,3位上分布较多。这说明三角褐指藻的储存油脂对人体具有较大的营养价值。用一个已经在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中鉴定的△15位脱饱和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在三角褐指藻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库(http://genome.jgi—psf.org/)中做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3个相关的非全长序列,通过对所得序列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中两个序列分别编码了两个已知的△12去饱和酶;另一个序列为未知序列,通过对他的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有已知的△15位脱饱和酶所具有的两个组氨酸保守区域,是一个推测的△15去饱和酶基因部分序列。通过分子克隆和RACE技术得大小为1308bp基因序列,称为Ptω3。对Ptω3序列编码的从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一个435个氨基酸的酶,该酶是一个膜蛋白,有5个疏水性区域及相应的5个跨膜螺旋区域,可能定位于叶绿体膜内。用高保真酶系统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Ptω3克隆进pYES2载体,转入酵母S.cerevisiae。用气相色谱分析培养的酵母细胞的总脂肪酸,当加入了外源亚油酸时,在转基因酵母中产生了代表α亚麻酸的新峰,从而确定该基因编码了一个△15位脂肪酸去饱和酶。该成果为揭示三角褐指藻EPA生物合成提供了基础,为海洋微藻生物合成EPA途径的遗传改良及基因工程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构建转基因植物提供了良好的基因资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